News 行业新闻

肥料供给侧改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发布:cjdryabc 浏览:6278次

不论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都是一项前人甚少涉足的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改革闯关,既要摸着石头过河,细致严谨;又要敢于突破利益格局和陈规旧制,创新求变。这些都需要先知而后行,并最终达到知行合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先“知”中国肥料产业的家底实情,后“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措,成功引导肥料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最终实现转型升级和由大变强的新图景,这有赖于开展全面系统的产业调研。2017年度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推出的。 

  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延续了数千年,当前新旧观念、模式、工具剧烈激荡和碰撞。与之对应,国内肥料行业的状况也相当复杂,一方面企业多、技术路线多、原料渠道多;另一方面产品种类多,新型肥料层出不穷。肥料市场方面更是一团混战,既有明面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有暗里的各种“伎俩”和“套路”。不先准确掌握全行业的民风百态,后面推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就有可能失准和脱靶。

  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科书式的指导原则是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似乎不多元、不差异就没有出路和活路。但现实中偏偏有这样的例外,比如江苏灵谷化工公司。该公司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市,以煤为原料,只生产尿素一种产品。无论从企业区位、原料渠道、市场条件还是产品结构看,这家企业似乎都应该与“兴旺发达”无缘。但恰恰相反,灵谷化工坚守尿素、做精尿素,综合成本以及能耗物耗做到了全行业极致,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2016年,全国氮肥行业巨亏逾200亿元,而灵谷化工实现盈利上亿元。

  这个案例说明,对于像化肥这样的传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其说是要引导其转行转产,不如说是优先支持其优化升级。化肥是刚需行业,只要力争做到全行业最优、全世界最先进,就一定会有其持续发展的出路和活路。按照这一逻辑,管理部门出台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时,更应该把重心放在促进那些体质尚可、可持续发展条件尚存的企业的提质升级上,而不是一刀切地要求其转行转产或淘汰关停。

  当前,上下游、产业链联合很时髦,政府部门对此也给力加油。复合肥、新型肥料等下游产业与上游单质肥产业合作,帮助其改造升级产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从理论上来说是很好的,可以实现多赢。但制定政策一定要有预见性,对于联合协作、产能升级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政策在护航鼓励上下游、产业链联合的同时,必须提前谋划,出台严实的去产能措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为升级的先进产能腾出空间、创造条件,否则政策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 

  除了违背教科书的“意外”情况,还有全行业蓬勃兴起的个体实践、特色创新也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汇总,一家之长百家长,通过全面系统的调研,将肥料行业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好成果、好模式、好经验广而告之、众而推之,善莫大焉。

  我国肥料行业从来不缺故事和传奇,金正大集团用短短十几年时间打造成世界最大的缓控释肥基地,目前正在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的植物营养专家和种植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求新求变、博采众长、联合闯关,正是处在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金正大集团参与发起主办此次调研活动的初衷。此外,贵州开磷集团从传统磷矿肥业态向全水溶多功能高浓度磷复肥新业态转型;河北硅谷化工立足硅、走出硅,发展多功能有机硅水溶缓释肥,“专治”盐碱地等不毛之地;华鲁恒升依托自主开发的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迅速成为中国传统肥料业的一面旗帜;湖北宜化大力发展高端磷复肥和磷精细化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百年企业、千亿产业。这些成果经验和理念思路,也有待通过调研去深入了解,为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参考指引。

  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得稳、不走偏,期待调研活动能为此提供支撑。让我们全力以赴,搞好产业调研,共兴改革大业。

 

肥料供给侧改革调研即将启动

关键词:去产能

  传统肥料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据行业协会统计,2016年我国尿素产能过剩逾20%,磷肥产能过剩逾30%,复混肥料产能过剩逾60%。受产能严重过剩冲击,氮肥行业亏损面超过50%,磷肥行业亏损面接近30%。

  化肥行业去产能和淘汰“僵尸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务,也是个老大难问题,其中尤以债务如何处置、人员如何安置等最为棘手。如何建立去产能的长效机制,防止死灰复燃,近年来化肥行业开展了很多探索。目前,全行业在去产能工作上比较一致的思路是:加快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一批产能;建立具有制度刚性的能耗、污染物排放、安全生产等标准,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并希望国家像对待钢铁和煤炭行业一样,在去产能政策上给予支持。